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作为雷锋精神发祥地、新中国工业摇篮的重要承载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宝贵财富。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辽宁红色沃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耕“六地”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资源整合、教学创新、模式突破,推动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堂“主渠道”,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工科高校特点的思政育人体系,为培养扎根东北、服务国家的新时代人才贡献“马院力量”。
一、深耕红色资源:构建“六地”文化融入课程的“内容矩阵”
“六地”红色文化不是零散的史料,而是需要系统梳理、精准转化的思政育人“富矿”。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40余名教师深入辽宁省档案馆、抚顺雷锋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六地”核心场馆开展专题调研,系统梳理出“抗日战争起始地的烽火记忆”“工业奠基地的奋斗史诗”“雷锋精神发祥地的时代传承”等6大模块、30个核心教学案例。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六地”文化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开发系列校本课程:依托《雷锋精神概论》课程,结合抚顺雷锋纪念馆的实物史料,讲解“螺丝钉精神”的当代价值;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以九一八事变为切入点,专题讲授辽宁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的历史地位,通过“北大营枪声”“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等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必然性;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融入“新中国工业摇篮”发展史,用鞍钢、抚顺煤矿等工业遗址的技术革新案例,阐释“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内涵。这些课程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有故事、有细节、有温度的‘沉浸式课堂’。
二、创新教学实践:打造“云端+现场”的立体课堂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2025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94周年纪念日当天,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联合朝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共同举办“壮志承烽火,山河续华章”主题云端思政课,两校师生通过屏幕共上一堂“红色大课”。
这堂课程的背后,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精益求精的教学打磨。为确保内容准确、史料详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全体教师提前1个月赴辽宁省档案馆查阅史料档案,梳理建平国歌素材地的历史渊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救亡运动等史料,融入云端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课堂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带领师生回溯辽宁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的悲壮历史,讲述杨靖宇将军英勇不屈的斗争历程;朝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学生表演的情景剧《满江红・尚志魂》,以“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的历史评价为线索,再现了抗联将领的英雄气概。课程尾声,两校师生隔空共唱《义勇军进行曲》,激昂的旋律让“新中国国歌素材地”的精神内核直抵人心。
三、深化模式创新:探索“三维融合”的育人路径
这样的创新实践并非个例。近年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六地”红色资源,在抚顺雷锋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等场所建立多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雷锋精神与新时代青年责任”现场研讨、“重走抗联路”研学实践、“工业摇篮”工匠精神体验等活动。“六地”红色文化赋能思政课,关键要打破“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听”变为“主动悟”。学校以“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三维融合为路径,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讲授”向“沉浸式育人”转变。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六地”红色文化赋能思政课的实践,推动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云端思政课”、“重走抗联路”等创新实践教学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六地”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创新,为培养“懂红色历史、有家国情怀、能扎根东北”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力量。从课堂到现场,从理论到实践,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正以“六地”红色文化为笔,在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画卷上,书写着“立德树人”的生动答卷。(作者: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人民教育在线”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核:孙诩群 黄霄云 责任编辑:刘晓燕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