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通讯员登陆

构建“四共四协同”校企联动新范式,焦作工贸职业学院打 高校师生赴红安革命老区开展“毕设下乡”行动 探索乡 高考有答案,人生无限可能!星纪魅族为你护航 百年回眸:中国连环画创作历史回顾与时代印记 领异卅载 标新百年 ——枫叶教育集团30周年校庆庆典 “科技为翼”六一盛宴:启航未来教育新篇章 普林云海龙舟竞渡香江|匠心造舟传文脉 朱砂点睛启新程 聚焦教育光环境革新,西顿照明守护亿万青少年视力健康 党建赋能团建队建聚合力 红领巾献情粽香满校园—重庆 书送希望 智启未来 ——赛力斯超级工厂携手渝北和合 京东618推出行业首个学习机365天护眼保障 保障期内近 中国电信推出“AI智伴玩偶”:让孩子们拥有童话般的成长 粽叶飘香迎端午 翰墨丹青传温情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美育浸润行动再结硕果,新课标艺术课程 济宁学院硬核”支持,助力“菌有可为”项目绽放菌业之 济宁学院硬核”支持,助力“菌有可为”项目绽放菌业之 绿色新时尚,环保趣体验——博世社区儿童可持续经济生活 “国培计划(2025)”桑植县农村小学数学、初中生物骨干教 榜单赛事发布丨外研在线连续组办“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 探秘芯片之魂:青少年沉浸式体验半导体气体科技与安全 《我和家乡生物多样性的故事》IP落户江苏 共绘生态新 已发榜!中国平安携手中国青年“揭榜挂帅”擂台赛探索防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毕业设计作品第七次精彩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新锐设计师携“重塑·闽澜”主题系列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与陕西服装工程学院《丝路·大美 2025腾讯云AI产业应用峰会智慧教育专场:腾讯大模型矩阵 营养安全有保障,中粮餐饮定制化研发为不同人群健康保驾 第七届中国高校外语慕课联盟大会暨第四届虚拟仿真实验 高博会启幕丨翼鸥教育发布系列AI教育解决方案 开启智 第一届“Style3D数智未来”AI+3D 虚拟时尚服装服饰设

构建“四共四协同”校企联动新范式,焦作工贸职业学院打造ICT产业创新人才摇篮

发布时间:2025-06-04 来源:人民教育在线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打印

人民教育在线6月4日电 近日,在刚刚举办的河南省 ICT (信息与通信技术)人才发展研讨会上,焦作工贸职业学院凭借 2024 年河南省华为认证工程师培养规模全省排名第一的卓越成绩,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一同荣获“领先级华为 ICT 学院”称号,成为河南省首所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这一成就标志着该校在 ICT 人才培养领域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国内 ICT 行业的领军者,始终站在技术创新的前沿,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在 5G 通信、云计算、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为紧跟行业步伐,提升在 ICT 人才培养领域的竞争力,焦作工贸职业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讯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三方共同打造华为 ICT 学院人才培养项目,探索“四共四协同”合作模式,深化校企深度融合,开辟人才培养新路径,共建河南省ICT人才培养新高地。截至目前已为 ICT 产业培养专业人才1200余人,其中华为认证工程师300余人,涵盖华为云计算、数据通信、鸿蒙应用开发、欧拉操作系统等多个技术方向,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构建 “四共四协同” 合作机制,夯实人才培养根基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604/ae4a23575d028483c000c012e3c642f7.jpg

为了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焦作工贸职业学院华为 ICT 学院开创了 “四共四协同” 的校企合作机制。“四共” 机制是合作的基石,专业共建方面,校企双方共同明确专业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例如,根据 ICT 行业对云计算、软件开发等领域的人才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确保专业发展紧跟行业步伐。过程共管中,双方共同参与教学管理,从课程安排到教学质量评估,都进行严格把控。在责任共担上,明确了各自在人才培养项目中的责任,形成强大的合作合力。成果共享则保障了合作的可持续性,双方共同享受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带来的收益。

“四协同” 明确了合作的实施路径。协同教学借助华为研修班提升教师技术水平,引入华为课程体系,融合 “岗课赛证” 教学模式,创新打造特色化的 “多维度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还结合华为的实际项目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岗位所需专业技能。协同育人依据华为生态企业用人标准和学生就业意向,建立职业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融入德育、职业素养课程和华为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协同就业依靠企业专家和华为生态圈企业的支持,构建 “能力双重提升 + 出口三重循环” 的就业保障体系。学院为学生开设特色就业指导课程,引入职业测评系统,同时与企业合作,通过企业内推、举办华为人才联盟双选会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协同创新设立了华为 ICT 学院学生创新中心和创新小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校企共建的研发中心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教育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

建设 “一展厅+三中心+X实训室”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实践教学平台

为满足教学实训需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焦作工贸职业学院联合企业共同投资一千余万元建设了华为 ICT 学院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该基地整合了 ICT 行业展厅、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华为职业认证中心以及多个配备华为先进实训设备和软件资源的高端实训室,如鸿蒙应用开发实训室、云计算实训室、数据通信实训室等。

实训基地高度模拟企业真实生产场景和工作环境,设计了涵盖企业工作流程模拟、团队协作训练和项目管理实践的实训流程。在云计算实训室,学生可以参与模拟企业云服务搭建项目,从云平台选型、架构设计到部署维护,全程按照企业实际工作流程操作,积累项目经验,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该实训基地自2022年投入使用后,每年服务在校师生开展教学实训人次达15万。同时,实训基地每年还为退役军人等社会群体提供一千余人次的职业培训,为地方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构筑 “三系联动”人才培养框架,确保培养-评价-就业全过程高质量实施

以“培养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该校构建了“多维度人才培养体系+职业化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全方位就业保障体系的“三系联动”创新人才培养框架。

岗课赛证引领的多维度人才培养体系深度对接产业发展。校企联合精准对接岗位需求,引入华为行业前沿课程,打造 “理论教育 + 项目实训 + 职业素养德育” 一体化教学体系。同时,强化竞赛引领,成立华为创新小组,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项目研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课证共生共长方面,将华为职业认证体系融入课程设计,学生通过考取 HCIA - HICP - HCIE 等不同级别的职业认证,实现能力进阶。除云计算、网络及鸿蒙应用开发方向外,该校也积极响应国家信创战略,积极开展华为信创人才培养,帮助学生学习OpenEuler操作系统、OpenGauss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的技术内容并考取相关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

实施职业化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精准对接企业用人标准。该校创新引入企业 KPI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构建涵盖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评价体系。通过日常学习表现、项目实践成果和模拟职场演练等多维度评估学生,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评价标准制定和评估过程,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和不足,促进职业能力全面发展。

搭建 “能力双重提升 + 出口三重循环” 全方位就业保障体系。该校成立华为 ICT 学院就业指导中心,针对 ICT 行业开设特色就业指导课程,引入线上职业能力和倾向测评系统,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明确职业方向。在就业出口上,校企共建 “三重循环” 人才就业网络,依托合作企业内推机制搭建内部就业通道,形成合作企业内部循环;联合华为生态企业举办人才联盟双选会,形成华为生态企业循环;此外,学生还可以在就业指导中心帮助下在ICT行业内自主择业,形成行业循环,确保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践行 “四驱并进” 战略,推动学院综合发展

整合校企优势资源,践行 “四驱并进” 战略。师资强化方面,依托企业项目资源,该校通过参加企业举办的师资研修班、校企人员互聘和项目实践锻炼等方式,打造了一支既懂理论又擅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科研创新上,校企研发中心紧密连接学院与企业,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推动成果转化,反哺教学。内涵深化过程中,学院积极融入国家工业软件产教融合共同体,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社会服务层面,学院为社会人士、退役军人等提供再就业培训,助力他们实现职业转型。

经过三年的努力,该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学生在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近三年在河南省高等教育职业技能大赛、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华为 ICT 大赛等多个赛事中,荣获国家级奖项5项,得省级奖项40余。在专业建设上,学院依托校企合作取得了丰硕的科技及教改成果,包含出版教材多部,共建核心专业课程20余项,开展教育部就业育人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河南省重点科研项目等各类省级/国家级项目课题20余项,市级课题20余项,获批焦作市重点实验室,中电标协电子信息产教融合典型案例、领先级华为ICT学院等多项荣誉。

未来,基于现有的合作基础和取得的成效,焦作工贸职业学院有望进一步深化与华为等企业的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探索,为 ICT 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人民教育在线”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核:孙诩群 黄霄云 责任编辑:李雪婷

品牌工程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共工新闻•人民教育在线 香港共工社备:202311号投稿邮箱:gonggongribao@foxmail.com

Copyright ©2010-2024 人民教育在线 cn.edurenm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