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通讯员登陆

直面就业新态势,规划职业新蓝图——专访中国社会经济调 汉英双拼决战洛阳!全国青少年以语言为桥链接古今文化 同上一堂思政课: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做光荣自豪中国人 仓颉文化展奏响国庆之声 爱家乡,探智港!娃们沉浸式体验家乡智造超带劲 海亮科技全力护航,河曲县“教学比武促成长”活动圆满收 海亮云校李和越:沉浸式“相声秀”,这里的语文课堂妙趣横 成员破百、海外分院启航、全球平台发布——“一带一路 家庭教育机构排名,双轨融合下的启帆教育竞争力解析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共建红安红色研学旅行综 视源股份亮相2025云栖大会 携手阿里云共探智能终端硬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以“六地”红色文化赋能思政课教学创 开源鸿蒙技术大会2025圆满举办,凝聚开源力量勾勒万物智 “童蒙识中医·亲子共传承”亲子研学活动圆满举行 服务“一带一路”,共树教育标杆 天立国际学校启航老挝 高一新生班长的责任与使命 重磅!Collis Rost 中国巡回演讲开启,限量机构报名中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三位一体”心理 描摹出的转机:以分层支架唤醒每一个孩子的艺术潜能 3000万岗位等人来 - 2025人才缺口报告揭示未来十年最 一高科技集团携“AI+教育”全场景解决方案亮相南京教 智慧教育平台赋能薄弱学校初中数学教学:涟源市长郡蓝田 北方工业大学师生赴湖南开展抗战精神实践研学 海亮云校开学第一课,解锁N种高效学习新方式 【喜讯】海豚实验室人工智能通识课实验平台成功落地东 华东师大与华为联合发布《大模型背景下高等教育数智化 鸿蒙智联教室闪耀“华为全联接大会2025” 华智创科教 亮点抢先看!一高科技集团即将亮相中国(南京)教育创新力大 数智驱动职业教育课堂深刻变革 多模态数据融合构建“ 创新构建“两牵引·三联动”育人体系,培养高分子材料领

直面就业新态势,规划职业新蓝图——专访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驻成都办事处蒋德明

发布时间:2025-10-09 来源:人民教育在线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打印

人民教育在线10月9日电(特约记者 王先朝)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一方面,“考公考编” 热度持续不减,成为许多毕业生的首选;另一方面,各地如火如荼的 “人才大战” 也展现出区域经济对青年才俊的强烈渴望。如何理性看待这些热点现象?大学生群体又应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围绕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人力资源与劳动就业领域专家、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驻成都办事处党组成员、副主任,高级职业指导师蒋德明同志。

近期,2025 年 “黑龙江人才周” 首场招聘会于 9 月 15 日在黑龙江大学启动,线上报名人数突破 10 万,线下到场 2.2 万人,创历年校园招聘会规模之最;同时,西南大学 “蓉漂人才荟” 等活动也异常火爆。针对这两种现象,蒋德明表示,它们并非简单的 “冰火两重天”,而是共同描绘出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立体图景,反映出毕业生就业选择多元化与理性化并存的趋势。

蒋德明分析,黑龙江大学这场招聘会吸引十万报名者,体现出毕业生对优质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指导的迫切需求,无论身处何地,学生们都会积极利用一切渠道提升竞争力。而 “蓉漂人才荟” 的火爆,则凸显了像成都这样的新一线城市强大的 “磁场效应”。成都不仅提供岗位,更展示出城市的经济活力、产业政策和生活品质,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具有综合性。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正从单一追求 “体制内” 稳定,转向综合考量城市发展前景、个人成长空间与生活幸福感的 “多维评估”,是一种积极、进步的变化。

在谈及部分学生 “不考编,毋宁死” 的盲目倾向时,蒋德明指出,青年人立志投身公共服务领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是值得鼓励的崇高志向,公务员和事业编岗位因稳定性高、社会认可度强,也确实具有独特吸引力。但同时必须警惕 “盲目” 和 “持续消耗”,部分毕业生将考编考公视为 “唯一出路”,脱离自身专业、兴趣和能力,进行长达数年的 “全职备考”,这种倾向需要引导。

蒋德明进一步阐述,其一,这种做法造成人才巨大浪费。国家培养一名大学生投入大量资源,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更需要各类人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若最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都挤在狭窄赛道上,是对个人才华和社会资源的双重损耗。其二,对个人而言,长期、单一目标的准备过程会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一旦屡试不第,易产生挫败感,与社会脱节,反而增加后续就业难度。其三,“稳定” 是相对的,真正的稳定来自个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而非一纸编制,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能在不同环境中适应并成长的能力,才是最大的 “铁饭碗”。

针对当前就业情况,蒋德明为广大大学生提出三点具体指导建议。一是树立 “大就业观”,拓宽职业视野。当前经济正高质量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领域,存在海量优质岗位。同学们应将目光从传统 “编制” 转向更广阔的市场经济主体,尤其是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和创新型公司,这些地方往往是成就事业的蓝海。二是做好 “自我盘点”,实现精准匹配。就业不是简单 “找一份工作”,而是寻找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舞台。建议同学们在校期间就进行深刻自我认知,明确自身兴趣、专业优势及适合的工作环境,同时主动了解不同行业、不同城市的发展动态,做到 “知彼知己”,避免人云亦云,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三是提升 “可迁移能力”,锻造就业韧性。无论未来从事何种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都是通用 “硬通货”。同学们要珍惜大学时光,积极参与实习、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在实践中锻炼核心素养,同时保持终身学习态度,随时准备更新知识储备,以便在未来职业道路上从容应对各种变化,立于不败之地。

专访最后,蒋德明副主任强调,健康的就业生态应是 “百花齐放” 的。他衷心希望广大毕业生能立足当下、放眼长远,以更自信、开放和务实的心态,在祖国最需要、个人最擅长的领域挥洒青春汗水,实现人生价值,而非将职业梦想局限于一隅。同时,社会、高校和家庭也应共同努力,为年轻人营造更加宽容、鼓励多元成功的就业环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人民教育在线”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核:孙诩群 黄霄云 责任编辑:李雪婷

品牌工程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人民教育在线》编辑部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共工新闻•人民教育在线编辑部 香港共工社备:202311号投稿邮箱:gonggongribao@foxmail.com

Copyright ©2015-2025 《人民教育在线》编辑部 cn.EDUrenm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