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党史学习教育与网络育人的时代耦合。本项目紧扣“争做校园好网民,汇聚网络正能量,奋进强国新征程”主题,以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为核心,创新打造“党史三分钟”微课堂师生互动式育人模式。通过“碎片化传播、沉浸式体验、实践性转化”,破解传统党史学习教育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网络传播效能不足等问题,构建“内容共创、平台联动、实践转化”三维互动体系,让红色基因在网络空间中焕发新活力。
立足数智时代青年学生认知特点,以“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师生共创、互动共享”为特色,依托AI、VR等技术赋能,打造“1个核心平台(“艺马先声”微信公众号平台)+3类互动模块(内容共创、技术赋能、实践延伸)+N项传播矩阵”的网络育人模式。通过师生携手创作党史微资源、多平台联动传播、线上线下实践转化,实现“理论学习+思政实践+价值引领”深度融合,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网络传播力。
时序化选题设计,覆盖党史学习教育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牵头梳理党史关键节点,整理设计“党史上的今天”文稿。例如,在9月2日推出《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签字投降》微课等,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确定核心史实,邀请校内外的思政课教师、思政工作者、大中小学的学生进行讲述,形成“人人讲党史、日日学党史”的协同机制。
技术赋能内容创新,提升沉浸式体验。引入AI数字人技术制作“党史数字讲解员”微视频,师生可通过观看或制作数字人讲述党史的微视频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运用VR技术打造“重走长征路”虚拟场景,支持学生在线上“沉浸式”体验飞夺泸定桥、遵义会议会址等历史场景。
校内平台精准推送,实现“指尖上的学习”。依托学校“艺马先声”微信公众号平台设立“党史三分钟”专栏,每日推送1期党史微视频。在思政课教学中,安排课前三分钟学习,设置师生互动问答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即可获得相应学习积分,并计入平时成绩,有效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形成了“每日打卡学党史”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外平台“破圈”传播,打造青年网络IP。在B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党史三分钟”微视频,结合当日热点策划党史学习教育的相关话题。例如,2024年国庆期间推出《中国生活记忆之衣食住行》系列推文,分别介绍了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1世纪新千年中国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情况,从中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本系列共有3460人参与,155人参与讨论,点赞+分享428条。
“微课堂+文艺创作”深化认知认同。以微课堂内容为基础,组织“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画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活动。依托“六个一”实践教学项目开展创作,即“一歌一故事”“一舞一故事”“一画一故事”“一图一故事”“一物一故事”“一文一故事”。例如,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结合“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和中共湖南省委领导和发动秋收起义”微视频内容,创作艺术作品《胜利的号角》,实现“学党史、用专业、传文化”的融合育人目标。
“师生结对+社会服务”践行红色精神。开展“打卡爱教基地 厚植爱国情怀”活动,围绕微课堂中的党史案例开展社会实践。2024年国庆节期间,8000多名学生到17个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卡,活动打卡电子证书、种子明信片、心得体会、打卡微视频等近万份。2024年12月,组织师生到湘江战役纪念馆、百色起义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基因体验行”专题研学活动,学习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教育引导学生学习AI技术,使用“党史故事AI生成器”小程序,输入关键词即可自动生成微视频脚本;拓展“党史+学科”融合模块,如“党史中的科技成就”“红色文艺史”等,覆盖更多专业领域。
联合区内兄弟院校共建“党史微资源共享库”,实现优质内容跨校共享;扩大讲述人范围,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为方向,邀请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思政工作者参与制作“党史三分钟”微视频。
建立“学习时长+互动频率+实践成效”三维评价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精准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定期开展学情调研,优化选题设计和技术应用,持续提升活动吸引力。
(钟柳坚,广西演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第二期“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卓越教师”培育计划骨干教师;雷群英、李振楚,广西演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人民教育在线”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核:孙诩群 黄霄云 责任编辑:李欣怡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