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近日,教育部发布《2025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名单》,海亮科技的三项案例荣幸入选。这是我们在“教育+AI”中耕耘求索的一次集中收获,更是科技赋能教育的有力印证。
入选案例中,海亮科技与马家窑初级中学合作的《游戏化段位体系:数字化驱动初中生内驱力提升的实践探索》尤为亮眼,它不仅是双方深度协作的成果,更是县域中学数字化转型的成功范本。今天为你呈现案例背后的探索。
马家窑初级中学是甘肃临洮县的一所新建学校。创办前两年,学校在外校借地办学,直到2024年,2000多名师生才迁入新落成的教学楼。一边是日常教学,一边是综合楼赶工,只是校园建设的一面,在管理上,学校还面临着更多考验:
• 老教师数量多,同时伴随大批年轻教师上岗,经验断层与理念代差突出;
• 务工子女占比达76%,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内驱力不足;
• 学校希望用数字化为教师赋能,但启动容易、常态化难;
......
马家窑初中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西北高原创造出智慧教育优秀案例的?以下为你逐一拆解。
一、日常治校:直面问题,循序求解
临洮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海拔在1730-3670米。
如果再将视角切近,这座西北县城常住人口不到50万,人均GDP不足2.7万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
先天的条件似乎已经为马家窑初级中学(以下简称“马家窑初中”)划定上限。2024年,海亮教育综合服务团队入驻这所学校,着手探寻突破的可能。
挑战来自方方面面,但以原校长安学新为首的校长团队,也在多年教育经验中,锻炼出“临乱不自危”的胆识和韧性——直面问题,循序求解。
比如,得知多数学生缺少陪伴,便通过问卷测试,了解其心理成长;发现较广泛的青春期问题,又迅速同步教体局,招聘专业教师积极干预;来不及开辟心理咨询室,就腾出校长室做咨询辅导。
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这种果决的执行力,贯穿了学校日常管理各个方面。
马家窑初中校园
二、数字化破题:以考核约束,用共识驱动
1. 考核约束:“僵化”的流程,是优化的必然路径
2024年9月,马家窑初中引进海亮科技的教育数字化方案,覆盖智慧教研、内驱力提升、德育管理、家校沟通等多个场景。
方案完成部署,问题便接踵而至:数字化要不要纳入考核?
缺少约束与激励的举措往往难以真正落地,但考核势必在前期增加教师压力,并传递回管理端。这是对管理能力的考验,更关乎对人心的洞察与体恤。
马家窑初中从一开始就摒弃了“可退可守”的捷径——决定要做,就严格遵守“产品说明书”,制定考核规程:从教师到副校长,数字化应用全部关联绩效。
“在学校推进任何一项工作,如果没有制度考核,没有评价过程和结果,一定做不好。”学校表示。
一旦进入制度化,便没有任何借口。建设中的校园没有会议室、机房,教师们就挤在教室一体机前学习操作;没有无线网,使用手机热点,也要在“鸿儒教研”平台完成听评课。
今天,如果要再次回答“是否考核”的问题,马家窑初中的管理者或许更有深刻体会:对数字化成效的科学核算,不在于如何压缩执行成本,而是真正把成果握在手中。
老师用“星动力”为学生加分
2. 共识驱动:将组织目标,融入个体目标
在学校,行政指令立竿见影,但若缺少一线认同,很可能变成“推一步走一步”,计划的长期实施近似于用人力推动一列火车。
如何建立共识?最可靠的路径就是在组织与个体目标之间,找出交汇点:老教师期待与教龄匹配的威望,就用信息交互帮他们放大声量;年轻人呼唤成长,就让AI帮助他们在教研教学上快速进步。
当每个人都在这条轨道上动起来,变革的齿轮自然也转动起来。
共识要创造,更要在前进中维系、巩固。仅在借助“星动力”激发内驱力这一环上,马家窑初中便提供了扎实参照。
教师用“星动力”随机点名,激发课堂参与
“星动力”将学生日常行为量化,通过多维度的积分奖励激发学生内驱力。但指标如何设计、分值如何度量,全部由教师研讨共创。全员深度参与中,变革也落为一连串具体的行为与成果:
• 积分高效闭环:
学生可通过课堂表现、同学帮扶、任务协作等获取积分;学校基于积分每月表彰优秀学生、班级及教师。每个角色都能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正向循环。
部分班级还加入学生互评,互相鼓舞、督促的氛围愈发浓厚。
• 小组协同进步:
“师徒帮扶”模式让优等生和后进生“捆绑”,“师父带徒弟”,共同进步,班级由此形成一个自驱动的成长系统。每个学生也不再“孤独”。
一个世纪前,教育家陶行知便提醒:“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自己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这句话曾不断被提起,而今天,科技的创新应用,为问题解决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品落地第一个月,好多班主任就争着抢着分享学生的变化。”马家窑初中副校长李振东反馈道。
三、数字化深入:在应用常态化之前,先让支持常态化
行百里者半九十,数字化变革尤其如此。成败的关键则在于数字化应用能否常态化。
“我们配了很多工具和资源,可教师们就是不用。”许多学校受困于此。马家窑初中则跳出僵局,又往前走了一步:想方设法帮教师用起来。
1. 跳出统一动员,强化分层支持
为了让数字化真正融入师生日常,马家窑初中成立赋能产品领导小组,从校长、主任到干事,明确岗位职责,保证产品日常使用问题被即时解答。
这同时帮教师减少了心理阻力,度过新手期后,他们便开始主动探索用数字化解决教学问题。
“要不断解决教师使用过程中的困惑,教师用一个月、两个月,越用越顺手,慢慢就离不开了。”李振东强调。
仍以“星动力”为例。传统课堂聚焦知识本身,这使其成为少数人才能参与的系统,当评价多元化,学生有了更多参与维度,提问、讨论多了,课堂活力便进一步激发出来。而学生的积极主动,是对教师最直接的正向反馈。落地三个月,“星动力”便沉淀了近40万条教师点评。
数据背后是教育的深层改变:传统模式中,非班主任教师一学期可能记不完一半名字。而在数字化赋能下,即时的点评,让师生交互频次数倍提升。
在县域学校,不少学生无法与父母朝夕相伴,教师的关注于他们而言更近乎“雪中送炭”。有或没有,多或少,都关系重大。
副校长李振东在给教师培训
2. 支持重频次,管理看节奏
日常化的支持可以帮教师快速熟悉产品,但整体验收节奏的设计,“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过于频繁,会干扰教学秩序;频次不足,则可能中断“学习曲线”。马家窑初中从数字化的进阶卡点出发,搭建起了科学的管理体系:
• 每日反馈问题:校长助理在教师群鼓励、引导产品应用,教师可随时反馈问题。
• 每周汇报进度:教研组长等带头分享心得,并带动班主任在周总结中主动同步数字化进展。
• 每月表彰优秀:在每月底的教师大会,作优秀案例分享,树立榜样引领。
• 每季度总结成效:复盘旧的目标,制定新目标。
• 每学年更新场景:基于一年的成效,在更多细分场景拓展数字化应用。
每个节点既是对上阶段问题的及时回应,也是对成果的总结和显性化。过程中,教师既在“看见”——看见团队的成绩,也在 “被看见”——个人的成长被肯定。
四、数字化全景: 不是执行一条任务线,而是建设一个生态圈
教育是社会的共同责任。从数字化,到教育愿景的达成,学校的力量是单薄的。如何联动整个社会,构建更丰富的育人生态,马家窑初中也在探索。
1. 家长角色:从参与者,到动员者
学校引入海亮科技的“嗨家校”,作为家校沟通的专属通道,并把家长纳入培训体系,借家长会开展产品教学与答疑。
教师每天在“嗨家校”发布学生动态,常常不到几分钟,家长们的评论便陆续涌来。当务工的家长在1000公里之外,通过“班级相册”看到孩子的成长,更多信任在家校之间流动起来。家长也逐渐从产品使用者,成为教育的动员者:教师收获肯定,热情被激发;县域熟人社会里的口口相传,为学校赢得更大的声望。
2. 社会联动:从寻求支持,到深度共建
通过每月的数字化成果汇报,马家窑初中也在赢得教体局更多信任与支持。
学校没有把数字化视为一项单线任务,而更像在建设一个生态圈,将教师、家长、教体局等在内的整个社会系统,纳入教育的共同课题。
这是学校的前瞻,也是数字化实践的必然。当科技越来越深地嵌入教育场景,改变,绝不限于一两个节点的更新,更是整个系统的升级。
五、结语
马家窑初中的数字化,没有所谓“秘诀”,更多是对纪律的严格遵守。一所学校的进化,竟与学生的成长呈现出奇妙的契合:拔尖的成绩,往往不是开了多少“小灶”,而是来自对课程表的科学践行。
数字化重塑了这所学校:校园活动中,学生从最初的“不拒绝,不主动”,转向赛前自发练习、赛后投入复盘;班主任主动将班级待提升项纳入“星动力”评价指标,班级管理进入自驱动轨道;学校与家长间的互动和理解不断加深......
“科技是弥合教育鸿沟最高效的途径。”数字化启动之初的这条论断被持续验证和巩固。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在一日千里的结构性调整中,唯一能幸免于难的只有变革的引领者,我们无法左右变革,只有走在它前面。”马家窑初中则向我们展示了:变革的领导者,不只诞生于一线城市的科技潮头,更闪耀在广阔天地里怀揣前瞻视野、躬身耕耘的从业者中。
回望这条科技与教育的融合之路,学校总结:“所有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对人的聚焦。”
这帮许多同路者拂去了迷雾。我们常困惑于科技是否在“异化”人,马家窑初中则让我们更加坚定——当我们充分考量人的需求,科技只会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管理者更懂教师,教师更懂学生,家庭更懂学校,社会更懂教育......在人与人的交互中,理解持续生长,共识不断凝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人民教育在线”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核:孙诩群 黄霄云 责任编辑:李欣怡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