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从戈壁荒滩升起的蘑菇云,到新时代奔流的奋斗潮,“两弹一星”精神始终是镌刻在民族脊梁上的精神密码。为让这份跨越时空的信仰力量直抵人心,自入选2025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支援宣讲以来,唐山学院“智控星火”志愿宣讲团深耕基层理论宣讲“七进”实践,组织开展理论宣讲35次、科普宣讲7次,将红色火种播撒进校园的课堂、机关的会议室、企业的车间,同时通过云端课堂与家庭共学,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通红色文化传播“最后一公里”,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进校园:童声里传薪火,课堂间植信仰
“沙漠里没有空调,科学家们却用汗水算出了‘大国重器’的密码!”宣讲团为不同学段孩子定制“精神营养餐”:天一幼儿园里,手偶演绎“星星的故事”,把科研先辈的坚守化作童趣记忆;提举坞教学点上的“元勋明信片”DIY活动,让孩子们在绘画与书写中定格感动;遵化二中的报告厅里,“时空对话”情景剧重现邓稼先隐姓埋名的岁月,让青少年在共情中读懂“家国”二字的重量。“原来课本里的‘伟大’,是有人用一辈子的平凡拼出来的。”课后,一名学生在日记里写下的感悟,正是精神种子扎根心田的最好见证。

进机关:初心照履职,精神励担当
机关单位的宣讲现场,“两弹一星”精神与岗位职责碰撞出炽热火花。面对玉田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工作人员,宣讲团以“科研攻坚”类比“城市治理”,讲述先辈“啃硬骨头”的韧劲,引导大家以“绣花功夫”守护城市烟火气;走进康保县高速公路养护队,围绕“风雪夜保畅通”的工作日常,对比“戈壁滩上守阵地”的科研坚守,让“平凡岗位亦有大担当”的信念深入人心。“以前觉得‘两弹一星’离我们很远,现在才懂,做好每一次巡查、解决每一个民生难题,就是对精神的传承。”一位机关干部的感慨,道出了精神赋能履职的深刻意义。

进企业:匠心融精神,实干筑根基
在国宗元裕龙重工的车间里、石家庄埃菲尔钢结构有限公司的厂房中,“两弹一星”精神成为激发工业动能的“强心剂”。宣讲团紧扣产业特性,把“自主创新”的精神内核转化为生产实践的指南:在车间,通过老影像对比“当年算盘攻关”与“如今智能生产”,激励工人以“精益求精”态度打磨每一个零件;在钢结构厂房里,围绕“大跨度桥梁建造”的技术难题,分享先辈“无图纸也敢闯”的勇气,点燃技术团队突破瓶颈的热情。“先辈们能从零造出‘国之重器’,我们更要在岗位上造出过硬产品!”一位技术组长的誓言,让精神力量真正融入工业发展的脉搏。

进网络:云端开课堂,星火连万家

为打破时空阻隔,宣讲团把“星火课堂”搬上云端,让红色声音传遍四方。线上微课里,动画解析“两弹一星”研制历程,专家访谈解读精神内涵,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沉浸式学习;公众号科普专栏中,“元勋背后的故事”“语录手账”等内容,搭配短视频与互动问答,让厚重历史变得可感可触。云端课堂累计观看超千人次,留言区里“隔着屏幕都热血沸腾”“又多了一份奋斗的勇气”的话语刷屏,红色火种在网络空间汇聚成照亮人心的光。
进城乡社区:话峥嵘岁月,暖人间人心
“还记得1964年那声巨响吗?当时我在村口大喇叭里听到消息,全村人都跑到晒谷场欢呼!”在桃山屯村文化广场,70岁的退伍老党员刘大爷结合自身经历,与宣讲团成员共同开启“两弹一星”记忆分享会。社区活动室里,宣讲团借复刻科研工作证、泛黄老报道,讲述研制艰辛与荣光。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宣讲团上门播放《“两弹一星”秘史》纪录片;面向农村群众,结合乡村振兴解读“两弹一星”精神与“科技兴农”的关联。社区居民张阿姨感慨“不是听不懂,是没人讲得这么实在”,正是宣讲温度的体现。

进家庭:家风润初心,精神代代传
家庭共学的场景里,“两弹一星”精神成为涵养家风的“精神纽带”。宣讲团组织“红色家风会”:家长与孩子围坐一起,共读钱学森归国的家书,在字里行间感受赤子情怀;“我的强国梦”亲子绘画活动中,孩子们用画笔描绘“未来的中国”,家长则在一旁讲述先辈故事,让精神传承在互动中自然流淌。“和孩子一起学历史,不仅拉近了亲子距离,更让全家都多了一份家国情怀。”一位参与活动的家长说,小小的家庭课堂,正让红色基因在代际间悄悄传递。

从校园的童真感悟到机关的履职担当,从企业的实干誓言到云端的热烈共鸣,再到家庭的温情传承,宣讲团以“七进”为脉络,让“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直抵人心。这份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让奋斗精神融入每一个平凡的日常,让创新火种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通讯员:刘柏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人民教育在线”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核:孙诩群 黄霄云 责任编辑:李溪芮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