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通讯员登陆

描摹出的转机:以分层支架唤醒每一个孩子的艺术潜能 3000万岗位等人来 - 2025人才缺口报告揭示未来十年最 一高科技集团携“AI+教育”全场景解决方案亮相南京教 智慧教育平台赋能薄弱学校初中数学教学:涟源市长郡蓝田 北方工业大学师生赴湖南开展抗战精神实践研学 海亮云校开学第一课,解锁N种高效学习新方式 【喜讯】海豚实验室人工智能通识课实验平台成功落地东 华东师大与华为联合发布《大模型背景下高等教育数智化 鸿蒙智联教室闪耀“华为全联接大会2025” 华智创科教 亮点抢先看!一高科技集团即将亮相中国(南京)教育创新力大 数智驱动职业教育课堂深刻变革 多模态数据融合构建“ 创新构建“两牵引·三联动”育人体系,培养高分子材料领 震撼!从舞蹈课堂到艺术名校,百纳舞蹈竟一路“绿灯”护送 震撼!从舞蹈课堂到艺术名校,百纳舞蹈竟一路“绿灯”护送 从技能竞赛到产业应用——水域清洁革命 菁程留学依托全程托管及模块化服务,在热门留学目的地本 破解育人壁垒,广大多元协同培育环境专才 满格网络覆盖校园角!安徽联通筑牢校园通信“放心网” 医者引领 全民参与 让AED动起来! 沃尔沃汽车携手医疗力 千年茶韵 香沁古今 李雨霏对话罗大友院长:聆听一片东 巨成医学亮相浙江国际医疗设备展:以具身AI标准化病人重 聚焦乡村振兴,科普保护珍稀动物,守护秦岭生态 —— 动物 西那瓦国际大学2024学年毕业典礼隆重举行:共庆不凡成就 程雨娟趣味数学短视频播放量破二十亿 新媒体教学革新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社会实践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数智星火”宣讲团:点亮核能梦想,传 学而思“满天星”助力学子公益项目,用AI守护PKU患儿健 关于深入发掘吉林省长春市伊通河资源 学习广州市沿珠 威海研讨会共商教育强区建设路径 探讨人工智能重塑教 轻载型高精度智能玻璃堆垛机:填补行业技术空白

描摹出的转机:以分层支架唤醒每一个孩子的艺术潜能

发布时间:2025-09-26 来源:人民教育在线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打印

引言:变革的起点

我的教学生涯曾一度陷入一种无力的循环。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小学高年级的美术课堂:总有那么三分之一的学生,从上课铃响的那一刻起,就仿佛与美术这门学科划清了界限。他们宁可发呆、玩弄文具,甚至悄悄交头接耳,也绝不碰一下桌上的画纸和画笔。这种“不合作运动”的背后,是“不会画”导致的“不想画”,而“不想画”又最终演变成了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

在此之前,我惯常的处理方式简单而粗暴——利用“武力镇压”。试图用传统的权威和惩罚手段重新夺回课堂的控制权。我固守的观念是:“美术课就是要动手画,不画就是态度问题。”我认为我的责任是传授技巧和知识,学生的责任是聆听和练习。然而,这种高压政策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课堂氛围变得紧张而对立,我与那三分之一的学生之间,仿佛隔着一堵无形的墙。我越是用力,他们的抗拒就越是沉默而坚定。

一、心路历程:探索、挣扎与突破

内心的挫败感驱使我开始寻求改变。在一次线上的教学分享和一次外出的培训中,我接触到了“教学支架”(Scaffolding)和“分层教学”(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等理念。这些新理论像一束光,照进了我困顿的思绪。我明白了,要让学生敢动手、愿动手,首先要给他们提供合适的“脚手架”,只有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我能行”,而不是“我不行”,学习的内部动机才会被真正点燃。于是,我开始尝试将新理念落地。我不再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同一难度的作业,而是开始设计分层任务:对能力强的学生,我鼓励他们自由创作;对能力中等的,我提供一些半成品的构图或元素让他们补充;而对于那些完全“罢工”的学生,我的要求降低到“能涂满颜色就好”。

这条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困难是“孤独”。学校同科组没有其他专职美术教师与我教授一个年纪,我没有可以一起备课、讨论的伙伴,也没有有经验的导师可以请教。每一次的课程设计、每一份分层作业的选择与制作,都必须靠自己一点点摸索和思考。我常常为了设计一节课的三种不同任务而熬夜,内心充满了不确定和自我怀疑:这样分层的标准合理吗?会不会给能力弱的学生贴上标签?我的做法真的符合教育规律吗?

转机发生在一个平凡的下午。我再次看到一位学生不是在画纸上,而是在美术课本的插图上小心翼翼地描摹。若是以前,我肯定会立刻上前制止。但那一刻,我停下了脚步,仔细观察——他描得很认真,眼神里有一种平时美术课上从未有过的专注。我突然灵光一现:为什么不能把“描摹”作为一种合法的“支架”呢?我立刻调整策略。第二天,我带来了硫酸纸。我对那些起型困难的学生说:“今天,我们不‘画’,我们来‘玩’。你们可以用硫酸纸描下课本上或者我提供的图片的基本造型,然后,在这个准确的造型基础上,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去添加背景、改变色彩、创造故事。这是你们的‘魔法拓印术’!”那一刻,我看到了他们眼中难以置信的光芒。他们不再因为“画不像”而羞愧退缩,反而因为拥有了一个完美的起点而兴奋不已。他们开始热烈地讨论要给这个造型穿上什么颜色的衣服,要把它放在宇宙还是深海。我知道,我找到了打开那扇门的钥匙。

二、收获与成长:沉淀下的宝藏

这段经历彻底重塑了我的教育观。我明白了,教学不是居高临下的“给予”,而是基于学生真实起点的“辅助”。我对学生的理解从“态度问题”转向了“能力差异”,从关注“画得像不像”到欣赏“想得妙不妙”。师生关系也从之前的紧张对立变得前所未有的融洽。当他们不再视我为“监工”,而是一个真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的“伙伴”时,课堂的氛围自然变成了共同探索美的乐园。

在技能上,我最大的提升是思维的转变和多种材料的创造性运用。我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形式,而是开始探索各种能降低门槛、激发兴趣的材料和方法:拼贴、版画、超轻粘土、数字艺术……任何能帮助学生表达自我的媒介,都成为了我课堂上的工具。设计分层任务也成了我的新专业技能。

我的角色悄然发生了改变。我从一个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指挥者”,转变成了一个走在学生中间,观察、倾听、并提供个性化支持的“协助者”和“同伴”。 教学并非一成不变的填塞,有时多一些思考,多一点智慧,艺术会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迸发出来。 教育的智慧在于创造可能性,而不是执着于统一标准。

三、展望与致同仁:未来的路与真诚的分享

接下来,我打算继续深入探索适合高年级学生的美术教学方式。我希望不仅能解决“造型”问题,更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将美术与生活、与其他学科更深入地融合。例如,尝试项目式学习(PBL),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跨学科的深度艺术创作。我深知,改变“副科”的偏见非一日之功,但我愿通过每一堂用心的课,让学生和家长体会到,美术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培养审美、创新和幸福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想对可能遇到类似困惑的同事们说:当学生沉默或反抗时,请不要先归咎于他们,那或许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向我们求助。放下“必须怎样”的执念,走近他们,看看他们卡在了哪里。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被赋能。给我们自己一点勇气,也给孩子们多搭一把梯子。改变,往往始于一个微小的、充满人情味的洞察。

我仍在思考:如何更科学、更隐形地进行分层,才能既提供支持又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更高效地管理一个进行分层和个性化教学的课堂?如何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去真正衡量每个孩子在自身基础上的进步与创意,而不仅仅是最终作品的成败?这些问题,将指引着我未来的探索方向。(南方科技大学附属坪山学校 李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人民教育在线”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核:孙诩群 黄霄云 责任编辑:刘晓燕

品牌工程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人民教育在线》编辑部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共工新闻•人民教育在线编辑部 香港共工社备:202311号投稿邮箱:gonggongribao@foxmail.com

Copyright ©2015-2025 《人民教育在线》编辑部 cn.EDUrenm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