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聚焦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构建以“两牵引·三联动”为核心、产教深度融合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有效破解了工程教育中长期存在的思政教育“空泛化”、理论教学“单一化”与实践教学“薄弱化”等问题。该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依托多个国家级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通过课程与实验的“双牵引”夯实学生基础,借助“研、赛、产”三联动打通能力提升路径,实现了从知识灌输到价值引领、从课堂学习到实战创新的全面跨越,为新工科背景下高分子材料领域卓越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华工模式”。
背景与价值:响应国家战略,对接产业需求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新材料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2018年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2025年《中国前沿新材料发展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华南理工大学紧扣国家需求,依托多项省级、校级教改项目,系统构建了“两牵引·三联动”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体系内涵:“两牵引”强基固本,“三联动”赋能实践
在“两牵引”方面,学校以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构建了“四有五新”翻转课堂,融入产业案例与工程伦理,重塑教学内容与方法。实验教学则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与实体实验室群,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联动”机制进一步打破校园与产业的壁垒。学校依托20多个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平台推行“本科生科研助理制”,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前沿项目,近年来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竞赛体系覆盖全员、全过程,学生在各类国家级、国际竞赛中屡获大奖。同时,通过“双师制”和“同期、分散、驻厂”实习模式,与华为、金发科技、中石化等5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形成“一企一教案”的实战培养机制,真正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创新亮点:理念、模式、路径三维突破
该成果首创“两牵引·三联动”育人理念,打破传统工科教育中“理论-实践割裂”“教学-产业脱节”的壁垒,构建了覆盖知识、能力、价值的立体化培养体系。构建“四有五新”翻转课堂,通过案例分析、分组研讨、数字化资源等多维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进一步开辟“教学-科研-产业”良性循环路径,依托院士、国家级人才领衔的科研团队,让学生从“旁观者”成长为“实操者”,近三年孵化学生专利22项。
成效显著:人才培养、社会认可双丰收
这一培养模式自实施以来成效显著。学生深造率从45%提升至62%,就业率持续超过98%,毕业生广泛进入新材料及相关战略新兴产业,成为企业研发与管理的骨干力量。多项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相关教学成果、实习模式被中山大学、福州大学等多所高校借鉴采用。此外,团队编写出版10余部规划教材,建成多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系统性输出产教融合经验。为金发科技、TCL、华为等企业开展技术培训超3000人次,培养工程博士、硕士百余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产业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两牵引·三联动”人才培养体系,是新时代工科教育改革的生动实践,不仅有效提升了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也为高校产教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拓展国际合作,强化数字化转型,为培养更多引领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和材料科学家贡献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人民教育在线”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核:孙诩群 黄霄云 责任编辑:李欣怡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