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革命心相系,无为七月情。8月8日,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实践团队走进泥汊革命基地——邢朝庆红色收藏馆,探寻关于渡江的独家记忆。
共观展,忆峥嵘岁月
在长江边岸地区,作为渡江战役出发地之一的泥汊镇,日新村邢朝庆红色收藏馆内陈列着一大一小两只木帆船,这里记录着泥汊地区那段珍贵的渡江记忆。“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人民解放军以人民作为坚实的后盾,取得了渡江胜利的伟大胜利”,导游向队员们介绍道。20多年来,馆主邢朝庆跑遍大小乡镇,收集和渡江战役相关的藏品和老物件,他想让更多青少年知道发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故事,深入七十多年前那段珍贵记忆。一进屋,队员们就被满墙的勋章所吸引,还有各式各样的一段段历史文字、一张张珍贵照片、一件件历史遗物诉说着人民解放的光辉历史。
实践队员参观红色收藏品
“我们为大兵引路,做地形的向导,帮助很多来自北方的“旱鸭子”划船,当时我们就用碗口粗的竹子仿制救生衣,掉到水里就淹不死了哎。”老英雄王德清看着眼前的藏品说道。作为渡江战役儿童团团长的二等功臣,老人在参观时,不时驻足,似乎参观就像是回到了过去,追忆革命,感慨万千。这是导游向队员们介绍的参观故事,绘声绘色,置身其中。
共倾听,观今朝发展
队员们倾听者历史的脚步,跟随历史来到现代。新中国成立后,无为区域也在焕发出新的活力。独家的无为记忆大门向队员们打开:过去的生活老物件述说着别样历史,轻抚着它们,仿佛回到那个“大包干”的时代,品味着浓郁无为情。
实践队员感受渡江战役
红色薪火传燃不息,记忆的大门也许会缓缓关上,却总有人将历史记忆收藏,变成内化的动力。渡江革命精神与无为生活文化,浸染着每个队员的内心。
在这里赓续传承了红色精神,一代一代的祖祖辈辈形成了独特的家风文化,也诞生了无数有志之士。喜看稻菽千层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走进无为市濡江书画院,村民或造福家乡,情牵桑梓:多年来建筑家、慈善家朱先发致富不忘建家乡,他牢记着“雏鸟长成,反哺其母”的古训,以赤诚之心报销家乡;或献身教育,桃李芬芳:初读于日新,回报于日新......
队员于收藏馆实地探访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村如其名,秉持着“日日自新”的发展理念一步步向建设和谐的发展观方向迈进,共同守护家风文化。对于实践队员来说,学习新思想,争做“日新”青年,下一步,日新村也将继续做到引领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为青年施展才华提供平台,激励大学生在乡村振兴、支教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做新时代的主力军,像革命解放军一样勇立时代潮头,卷起新时代的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人民教育在线”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核:孙诩群 黄霄云 责任编辑:李雪婷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