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直观体现。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徐林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真心化解迷茫,将 “以学生为中心” 的理念深植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他把学生就业工作作为辅导员重要工作职责,以全程化指导为经,以精准化服务为纬,编织起覆盖毕业生成长的就业育人网络,让青春梦想在精准帮扶学生就业中落地生根。
以心换心:用真诚赢得学生信赖
辅导员的办公室或许在校园,但育人的阵地却不止于三尺讲台。2024 年 4 月,正值学校人事调整的关键节点,徐林临危受命接过 2024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 “接力棒”。彼时,学生面临全国应届毕业生人数上涨、就业结构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等严峻形势,部分专业就业推进十分困难。“要帮学生找到好工作,得先走进他们的心里。” 这是徐林的工作理念。
此后的日子里,他便把 “家” 搬到了学校,深夜的办公室灯光、宿舍楼的促膝长谈,成了校园里最温暖的注脚。他放弃休息时间,逐间宿舍与学生拉近距离,用自己考研、求职的亲身经历驱散学生的就业迷茫,用专业视角剖析每家企业的发展前景与岗位适配性,把最新的招聘信息整理成 “就业指南” 送给学生。曾经避谈就业的学生开始主动敲门咨询,执着 “二战” 考研的学子学着规划备选路径。当各种企业录用通知的喜讯接连传来时,徐林从心底泛出了笑意。这一次次促膝长谈,谈开的是心结;这一步步奔波忙碌,筑牢的是信任。学生们毕业后重返校园时也表示感受到了来自辅导员的关爱。
团结合作:用合力破解就业难题
就业工作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全员参与的 “集体战斗”。徐林深谙此道,始终将就业作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健全完善了 “上下联动、全员发力” 的育人格局。他把就业指导贯穿大学生培养全过程,从新生入学的职业启蒙到毕业生的求职冲刺,让就业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扎根。
针对困难毕业生群体,他积极推动学院领导、专业教师“一对一” 结对帮扶机制。搜集不同教师的就业指导、意见、岗位推荐等信息,加以整合筛选后推送给相关学生。在他看来,就业指导要把重点放在把控正确就业观上: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岗位信息,更要引导他们认清就业形势、找准自身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不仅要解决求职中的实际问题,更要做好心理疏导,化解焦虑情绪。
为让帮扶更具针对性,徐林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动态台账,实时追踪每个学生的求职进展、思想状态与实际困难。定期召开就业专题推进会,组织辅导员、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师、就业导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 “会诊把脉”。同时,积极联系往届毕业生开展线上就业指导会,逐一审核毕业生求职简历。他还会定期开展娱乐活动,适当舒缓学生就业紧张情绪与压力。这种 “全员参与、全程跟进” 的工作模式,让就业帮扶从 “大水漫灌” 变成 “精准滴灌”,为毕业生撑起了一片坚实的天空。
精准施策:用专业搭建成长阶梯
就业指导的核心,在于用科学的方法回应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徐林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将就业指导按时间轴拆解为普遍指导期、重点指导期、一对一攻坚期 “三段式” 体系,让每个阶段的指导都精准对接学生的成长节奏。
每年 9 至 12 月的 “普遍指导期”,他聚焦就业观念启蒙,通过行业形势讲座、职业规划沙龙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就业市场的基本认知,同步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基础能力培训,为求职打下坚实基础。次年 1 至 4 月进入 “重点指导期”,恰逢 “三油一网”等重点单位招录收尾,他将重心转向考研复试指导,同时为招录失利的学生量身定制 “二次规划”,帮助他们及时调整方向、抢抓机会。5 至 6 月的 “一对一攻坚期”,针对剩余未就业学生,他逐人分析症结 —— 是目标模糊还是能力不足,还是心理焦虑还是信息闭塞,再通过精准推荐岗位、模拟面试演练、政策解读答疑等方式,全力打通就业 “最后一公里”。
在拓宽就业渠道上,徐林同样一如既往。他既重视党政机关、国企等传统就业阵地的宣传服务,也积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拥抱优秀民营企业、参军入伍等多元选择。作为学院访企拓岗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不仅跟着领导跑企业、挖岗位,更注重在与企业的沟通中捕捉市场需求,及时反馈给学院教学部门,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建言献策,推动形成 “招生 - 培养 - 就业” 的闭环体系。
“用爱心播撒智慧,用耐心书写责任。” 这是徐林的工作信条。在就业育人的道路上,他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真心温暖学子,让每一份努力都有回响,每一个梦想都能绽放。未来,他还将继续坚守岗位,以更专业的能力、更务实的作风,为更多学子铺就通往未来的暖心之路。(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徐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人民教育在线”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核:孙诩群 黄霄云 责任编辑:李欣怡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