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通讯员登陆

陕西省大学生赴山西省洪洞县、石楼县法治宣讲团开展反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青”力助振兴,实践绘乡图 新学期新体验:湖南联通AI智慧应用赋能校园迎新季 四川华蓥:亲子研学进稻田 广西桂林:新生学习应急救护技能 安徽亳州:养生集市人气旺 贵州绥阳:第二届布谷鸟杯观鸟科普赛开幕 雄江:从水库移民镇到旅游胜地的蜕变 “广寒丹华”月全食直播圆满落幕,千万观众共赏年度“红 赓续红色薪火 培育时代新苗 清水镇推出红色儿童舞台剧 南审经济学院 “赤心经略・笃行济世” 小分队赴多省红 枝叶关情,正身以廉,浙江工业大学尚法小青莲实践团绘就“ 青春力量入乡土,反诈宣传守万家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学生热切关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 艾”心同行,豫振乡村:探寻艾草文化,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粤疆推普课堂滋润童心,敬老慰问共传乡土情 你我推普同音,粤疆振兴同行 渭南职院机电学院开展“智嗅先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25一带一路高校人工智能胜任力培养学术会议举行 安农学子乡村行:以科技种养循环,赴振兴青春之约 三下乡・知农行:华中农大 “知农行远队” 赴三省六县市 开学第一周,孩子注意力下降?空气健康是关键一课 连续十季度增长!解码学大教育增长韧性:垂直深耕、多元布 00后女大学生扎根田地,蹚出粮药兼作共富路 “越过山丘,炬火依旧”——2025成都理工大学“微光成炬 湛江科技学院团队斩获金砖国家数字医疗创新银奖--自主 凝心铸魂育英才 航天逐梦启新程|中国航天科工二院“ 开封大学在2025年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中荣获佳绩 从资源困局到智慧教育标杆,一所县域中学的数字化启示录 学而思开放日展现AI+教育探索新成果 主张“提问是更

武大学子扎根农村,倾听村民的心声

发布时间:2025-08-15 来源:共工新闻社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打印

当山西诸葛村的剪纸老艺人握着高校学生递来的文创设计稿,当湖北小洲子村的王奶奶把编有古树图案的竹筐递给游客,两个相隔千里的村庄,正在上演同一种蜕变——这不是单向的“帮扶”,而是一场高校、乡村、社会力量交织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实验。在泥土与书本的碰撞里,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模样。

一、在泥土里找答案——共同体的起点是“听懂需求”

实践育人的第一步,从来不是带着预设的方案下乡,而是俯下身听村民把话说完。

在山西诸葛村,武汉大学实践育人共同体实践队的卫书钰听到了刘奶奶最实在的困惑:“剪纸木偶摆着看,没人教咋用它们挣钱”,“樱桃小米包装老样子,卖不上价”。村民的诉求里藏着最迫切的答案: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该是能换柴米油盐的手艺;农产品缺的不是品质,是让外界看见的“新衣裳”。村里那条“雨季走不了的土路”、那个“开不起来的快递点”,比任何政策文件都更直白地指出了发展的堵点——共同体的构建,得从修一条能通车的路、建一个能发快递的点开始,先解决“能不能落地”的问题。

(图片说明:实践队员与山西诸葛村村民)

湖北小洲子村的实践队员雷璟含则在王奶奶的竹筐里找到了线索。“编再好也卖不上价”的叹息,让他意识到:乡村不缺宝贝,缺的是把宝贝亮出来的办法。跟着李婶学拍玉米视频时,他发现村民不是怕新技术,而是怕“学不会”——当他把“直播步骤”抄在烟盒上,当李婶对着镜头说出“咬一口能流出汁儿”的朴实台词,那些看似遥远的“新业态”,突然就接了地气。

二、让双手握得更紧——共同体的核心是“双向赋能”

在诸葛村,武汉大学实践育人共同体实践队提出的“非遗工坊+电商平台”方案:高校学生教村民做文创设计,村民则教学生认剪纸的纹样、木偶的关节——那些老艺人指尖的力道、对图案的理解,是课本里学不到的文化知识。当企业承诺收购玉米、高校负责包装设计、村民出力种植,这种“三赢”的设想,本质是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赋能者”:企业的市场资源、高校的创意能力、村民的生产经验,在同一个链条里各得其所。

小洲子村的实践更像一场创新“实验”。雷璟含跟着王奶奶学编竹筐时,老人粗糙的手指翻飞间,是几十年练出的“手感”;而当他把古树简笔画变成竹筐上的图案,老人眼里亮起的光,又成了学生最好的“成绩单”。李婶从“对着镜头手足无措”到“卖了30斤玉米”的蜕变,藏着最动人的双向成长:学生教的是拍视频技巧,李婶教的是“怎么把玉米的甜说进人心里”。正如诸葛村村民说的“能落地才叫好”,高校在育人中服务乡村,乡村在发展中反哺教育,这种双向奔赴,正是共同体最珍贵的特质。

(图片说明:小洲子村村民正在移栽农作物)

三、让种子继续生长——共同体的生命力在“长效联结”

一场实践的结束,不该是故事的终点。实践育人共同体的真正价值,在于把“短期实践”变成“长效联结”,让撒下的种子能在田野里持续生长。

诸葛村已经勾勒出这样的蓝图:对接“四好农村路”政策硬化道路,申请“浮山福地”品牌包装农产品,联合职业中学开“非遗+电商”课程。这些规划的背后,是对“一阵风式帮扶”的拒绝。

小洲子村的约定则更像一封“未完待续”的信。实践队员离开时,王奶奶说“秋天稻子熟了再来”,李婶要“天天发直播视频”。那些被分发的新稻种、被改良的竹筐、被学会的直播技巧,正在村民的日常里扎根。这种“人走了,事留下”的延续性,正是共同体最朴素的样子。

(图片说明:实践队员看向近处的农田)

从山西到湖北,两个村庄的实践都在诉说着实践育人共同体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诸葛村土路尽头可能建起的快递点,是小洲子村李婶手机里不断弹出的订单提醒,是高校学生笔记本里“寒假再去”的约定。它让乡村振兴有了具体的支点,让高校教育接上了大地的脉搏。或许,这就是实践育人最深刻的意义——实践育人不是完成一份报告,而是让更多人相信,改变,从双向奔赴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通讯作者:步坤遥、陈婧媛、韦梓杰、莫艺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人民教育在线”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核:孙诩群 黄霄云 责任编辑:刘晓燕

基层动态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人民教育在线》编辑部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共工新闻•人民教育在线编辑部 香港共工社备:202311号投稿邮箱:gonggongribao@foxmail.com

Copyright ©2015-2025 《人民教育在线》编辑部 cn.EDUrenm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