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通讯员登陆

茶马情悠,无伴奏混声合唱MV《茶马情》深情发布,聆听岁月 成果导向 评价先行——《路线“巧”设计,长沙欢迎你》 曼玥艺术—2025手拉手上海教育电视台春晚 海亮科技携手山西河曲教研成效打造首年圆满收官 革命老区普通高中红色文化传承的实践与思考 君诊门诊承办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儿童过敏疾病公益筛查项 中粮餐饮定制化战略,如何精准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香港举办“一带一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 2025年新年 新东方CEO周成刚最新力作《赢在报考》发布 报考宝典助 寒假开启,这个影响终生的问题一定要注意! 共筑校园餐饮营养健康新标准,中粮餐饮携手学校、家长“ 盐城新能源,源梦新时代 老挝国立大学中国中心成立 中老教育合作新篇章开启 日产集团旗下专科学校与重庆能源工业技师学院合作,共育 天立教育:优质资源下沉,助力教育公平,打造基础教育高质量 新东方发布《2025留学备考白皮书》,全面覆盖中国学生留 知食护眼·睛彩未来:2025佳沃蓝莓养眼公益计划正式启航 孩子寒假如何护眼? 十大护眼灯品牌推荐 新东方大愚文化亮相2025北京图书订货会 语言教辅图书 天津大学与中科曙光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榜样如炬 追光而行——芜湖财经工业学校举行学生干部 紫光激发的护眼灯更护眼,可能是一场骗局 觅峯集团:26年深耕幼儿教育,服务近300万家庭 第25赛季robotex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地质大学创新“共景”模式,携手蓝凌用数智门户、低 “天立杯”成都市业余网球团体赛圆满收官,为赛事名城注 科技与教育融合:以创新实践开启数字化教学新篇章 这款护眼灯为什么总是上热搜? 杭州日本留学机构推荐!这些中介你一定要知道! 2025华彩绽放新春文艺晚会录制亮相北京星光影视园

以改革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发布时间:2024-09-12 来源:光明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打印

  【科学随笔】

  作者:刘鹏飞(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学习领会全会精神,要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以改革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我国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创新动能日益增强,涌现出大批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我们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持续做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这篇大文章,以强大的合力激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基础研究原创力。基础研究不仅是科学研究的源头,更是一切科技创新的生长点,必须下好基础研究“先手棋”,以基础研究原创力撬动创新体系的全局性、颠覆性突破。应不断强化基础研究顶层规划与系统布局,加快建设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基础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撑。针对基础研究周期长、见效慢、难度大的特点,应持续加强有组织科研,设立基础研究项目专项基金,为基础研究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不断完善基础研究重大类型项目的组织、申报、评审和决策流程,以公开征集与主动发现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项目遴选,高位统筹基础研究项目实施。应敢于打破学科界限,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强交叉的基础研究,加快建立各尽所长、协同创新的基础研究体系。

  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力。科技创新是全过程全流程的创新,需要完成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市场应用的“三级跳”。应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快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成果评价机制,破除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闭路循环”和“孤岛效应”。应统筹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打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优势,实时更新科技研发进度与产业需求变化,构建科研人员、技术专家与企业家之间的常态化沟通机制,推动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形成精准对接,从而缩短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周期,畅通成果落实渠道。

  激发科技人才内生力。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唯有持续优化高科技人才的培育机制,精心锻造核心科研团队,才能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力。应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国家高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深度联合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以及科技领军企业,打造出一批能够引领创新的科技尖兵与科技方阵。着力完善高科技人才选拔机制,打破学历、年龄、职称等限制性门槛,有序推进“赛马”“揭榜挂帅”等多元制度创新,赋予“挂帅者”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激发科研人员投身创新的激情与活力,支持更多有能力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担纲领衔。优化高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构建覆盖高科技人员中长期资助体系,更好保障青年科技工作者待遇,减轻科研人员的非科研负担。

  发展新兴产业支撑力。科技创新是引领产业跃迁的核心引擎,产业则能为科技创新提供现实的应用载体。应积极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统筹推进新兴产业布局与科创高地建设,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同向同行。聚焦科技创新的产业应用场景,建设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产业应用基地,以产业应用反馈增强重大科技成果场景化应用成效,进而形成理论与技术的闭环反馈与快速迭代,实现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

  夯实创新生态保障力。良好的创新生态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活力、激发创新动力。应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作风建设,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加大科研不端行为惩处力度,打造求真务实、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广泛倡导科学家精神,营造热爱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社会生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吸纳、凝聚、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形成具有全球视野的开放生态。在此基础上,通过多重要素相互作用、统筹协调,共同涵养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沃土,让一切创新资源得以充分涌流。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08日 16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人民教育在线”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核:孙诩群 黄霄云 责任编辑:

教育头条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共工新闻•人民教育在线 香港共工社备:202311号投稿邮箱:gonggongribao@foxmail.com

Copyright ©2010-2024 人民教育在线 cn.edurenmin.com